广州考古有重大发现,金属探测器发掘精美文物 近日,配合工程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风中路S8地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50平方米,清理汉至民国时期水井近40眼,金属探测器发现大型汉代木构水渠和唐末五代时期大面积垫土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各类遗物。 经考古发掘,距现地表4.5米以下为灰白色粘质生土,此深度与工地西南面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时期层面深度相近。但此次未发现南越国时期文化遗存。 目前在工地发现的最早人类生活遗存为东汉时期,包括生活面、木构水渠和水井。水井(J10)口部距地表3.5米,圆形井坑,木构方形井圈,内长0.76、宽0.72米,共4层木板,残深1.16米。井内出土有罐、直身罐、钵等器物。木构水渠现清理出长10、宽4~4.5、深0.5米,出土方格纹陶罐、釉陶双耳罐等器物。 中、西部发掘区考古发现大面积建筑垫土层,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以山岗土填埋,平均厚度60厘米。发掘区中区垫土面上发现有两个长宽1米左右的方形磉墩,间隔约3米,另外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柱坑。从层位关系判断建筑年代在唐末五代,不晚于宋。因被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严重,具体建筑形制不明。 发掘区中部发现一个长方形灰坑(H6),长6.4、宽2.64~2.9、深0.92米。出土有青瓷碗、罐,釉陶碗、盆,镭钵,黑瓷罐,黄釉器等器物近40件,大部分属北宋时期遗物。其中,陶支座、青釉瓷熏盖体形大且制作精细,为广州地区以往发掘未见。此外,黄釉龙纹盆也相当精美。 本次考古发掘表明,这一区域迟至东汉已有人类居住生活。唐以后人类活动更加频繁,并且有大型高规格建筑。明以后,成为广州城区范围,更是人类聚居区。反映了广州古城的发展变迁。(http://www.tanbaowang.com )
|